圖片

鹽田梓 鹽光保育中心開放參觀安排The Salt & Light Preservation Centre open Visit arrangement

鹽田梓 鹽光保育中心開放參觀安排
逢星期二至星期日全面開放 (逢星期一休息)
鹽光保育中心因應遊人需要和疫情限制,不作組團活動。如團體有特殊需要,仍可預約街渡服務;而往返西貢鹽田梓的來回街渡及中心的保育設施, 逢星期二至星期日每週六天,仍然全面開放提供服務,歡迎訪客光臨參觀。大家可在鹽光保育中心西貢碼頭接待處,購買所需來回船票(已包參觀文物室及鹽場入場券)。西貢碼頭接待處位置,在洪記海鮮酒家對出,櫃位標誌是鹽光保育中心。
固定街渡船期班次
西貢街渡碼頭開出 : (星期二至日)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鹽田梓碼頭開出 : (星期二至日)
12:20 14:20 16:00 17:00
備註 :
1) 請在船班 20 分鐘前購票排隊等候上船
於回程船班 20 分鐘前排隊等候上船
2) 船位先到先得: 不設留位服務
3) 船期如因應需求而加班, 將會適時通告
開放時間(星期一休息)
1) 小教堂及文物室: (星期二至日)
10:00-12:00 13:00-16:00
2) 鹽場: (星期二至日)
10:30-11:00 11:30-12:00 13:30-14:00
14:30-15:00 15:30-16:00

The Salt & Light Preservation Centre open Visit arrangement
Open every Tuesday to Sunday, and public holidays, closed on Monday
The Salt & Light Preservation Centre will not organize group tour due to prevent Convid19 transmission, the Center still provides both Ferry services and the preserved heritage facilities open from Tuesday to Sunday.
All visitors are welcome. Kaito Ferry tickets are available at our Reception Counter next to Hung Kee Seafood Restaurant in Sai Kung. The Counter with a standing poster titled The Salt & Light Preservation Centre is under a white tent by the side of the Kaito Pier.
Kaito Ferry Schedule
Departure from Sai Kung : (Tue-Sun)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Departure from YimTinTsai : (Tue-Sun)
12:20 14:20 16:00 17:00
Remarks:
1) Please allow20 minutes to purchase your ticket and line up for boarding before departure time
2) First come first serve: no seat reserve service
3) Extra ferry service may be provided: depends on
situation (notice will be announced accordingly)
Opening Hour (Closed on Mondays)
1) The Chapel & the Heritage Centre:(Tue-Sun)
10:00-12:00 13:00-16:00
2) Saltpan:(Tue-Sun)
10:30-11:00 11:30-1200 13:30-14:00
14:30-15:00 15:30-1600

獨一無二的客家村 – 劉勵超

香港鄕郊基金顧問 劉勵超

離新界西貢市中心不太遠的外島鹽田梓,面積只有31公頃,島上有本港唯一只有天主教堂沒有祠堂的客家村。事缘由十九世紀中頁起,有義大利和奧地利籍神父在該村傳教,村民在全村皈依天主教後將島上一塊最好的一塊土地,獻給教會築建成現存的小教堂,並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上周村民慶祝建堂131周年曁主保瞻禮,請來本身是鹽田梓原村民的教區陳志明神父主持彌撒,並作全球視像直播,讓僑居海外因疫情未能回港的村民,能遙距參與歷史性慶典,筆者有幸現場參與,並從有關人士的介紹,了解該村的歷史和近年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在此和讀者分享一點感受。

鹽田梓跟前兩周本攔拙作介紹的荔枝窩,同是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上世紀中期村民大舉放洋謀生或是遷往生活較方便的市區,最終全村荒癈,沓無一人。十八年前因著機緣巧合,由教區建築及發展委員會、相關專業義工團隊與村務委員會從零開始,以承傳客家文化、保育古蹟文物及自然生態為指導原則,循著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合力活化鹽田梓。

鹽田梓的活化過程始於18年前上述教、義、村三方共同復修破爛的教堂,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育優異奬,繼而是復修曾是該村重要經濟支柱的鹽田,並再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更高殊榮的文化遺產保育傑出奬。 鹽田除了讓今天港人有機會食用消失了半世紀的本土海鹽之外,也會讓香港年青一代,下田親身體驗上兩世紀鹽田梓村民製鹽的艱辛生活。

為了加深公眾對客家文化和鹽田梓歷史的認識,村中有設於村中荒廢課室內的文物陳列室和歷史館,也少不了供應客家飲食文化代表作之一的茶粿。更有意思的是,旅遊事務署在該村舉辦藝術節,邀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和年輕人,以圖畫、雕塑以至紡織品等不同的實體展品,表達該村獨有的客家文化與天主教信仰融合、村的歷史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塑造鹽田梓成為一所露天但題材「貼地」的博物館。鹽田梓藝術節今年是這項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最後一年,展期至七月十六日,30件展品遍布整個鹽田梓島上各處,值得預留半天時間細味全數展品表達的意念。

活化新界荒廢的鄉村和保育它們的文化遺產殊不容易,鹽田梓活化行動的各方持分者過去十多年,都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用腦用力耕耘,至今天總算有點收成,筆者認為跟以下因素有關:

(一)村民並不熱衷與發展商合作;
(二)大部分村民信奉天主教,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教義的實踐,令村民更齊心尊敬和保育自然環境;
(三)活化項目並無損害反而創造村中經濟;
(四)活化項目由村民信任的教會人士及村長有份牽頭的非牟利組織鹽光保育中心推動,村民的合作不是問題;
(五)活化項目及有關活動有頗多較年輕義工和村民協助執行,文化承傳的工作後繼有人。

活化新界荒廢村落的一項首要工作,便是復修破舊的村屋和興建基礎設施給村民和來訪的公眾,這些硬件在在需財,對村民來説有很大難度。推動活化荔枝窩的團體便想到利用慈善機構撥款代村民免費修葺他們破舊的村屋,之後無償借用復修村屋作民宿,二十年後歸還屋主,是一個雙贏方案。現時鹽田梓除了教堂和三數間村屋外,其餘的村舎都不適宜居住,常住人口只有兩人,未知村民和盬光保育中心會否探討類似荔枝窩民宿的方案,為在 島上幹活的義工、前來深入體驗客家村落生活和文化的訪客、以及希望在恬靜環境中洗滌心靈的朝聖者,提供安渡一宵的處所。

文章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